监管背景
虚拟货币风险高且投机性大。其价格波动剧烈,信息披露不完整甚至缺失,还缺乏退出保障机制。这些导致消费者购买虚拟货币及相关金融产品时面临极大投资风险。在此背景下,部分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开始行动并实施一系列措施。
2017 年过后,全球金融市场里的虚拟货币越发火热。不过,它引发的问题开始逐步显露。普通投资者由于缺少专业知识,便很容易在虚拟货币市场遭受损失。这种状况促使监管机构予以重视。
印度监管行动
2018 年 4 月,印度储备银行采取行动。它宣称禁止旗下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处理国民个人的加密货币业务和结算事宜。它也禁止旗下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处理企业的加密货币业务和结算事宜。并且对于已经在提供加密货币服务的金融机构,规定要在特定期限内终止相关服务。
这一举措对印度国内的虚拟货币市场造成了极大冲击。原本依靠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密货币交易活动,很多已无法持续。不少相关企业的业务受到了严重影响。投资者的资金流向发生了改变。一些参与者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部分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的交易平台。
国际监管共识期望
加密数字代币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性和超主权性,所以在监管方面有迫切需求。国际社会需进一步达成共识,先明确其非法定货币的性质与地位,接着确立监管原则的一致性。
需要追踪加密数字代币的流通情况,需要追踪相关交易事项,需要追踪相关主体,以防其被用于洗钱等非法行为。现今国际间的虚拟货币交易较为频繁,但是各地的监管尺度存在差异,这给违法者创造了可趁之机。只有提升国际共识并且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才能够更好地对市场进行规范。
英格兰银行态度
2018 年 3 月,英格兰银行的行长是 Mark Carney。他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该行对于创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持一种“开放态度”。不过,一个既具备可靠性又能够在实际中流通使用的 CBDC 在近期是难以实现的。
主要原因是分布式账本技术还不够成熟,并且为所有人提供中央银行账户存在风险。这表明英格兰银行虽有探索数字货币的意愿,但会保持谨慎,不会匆忙推出 CBDC。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在关注其后续进展。
丹麦央行的计划
丹麦央行在 2016 年 12 月确定了方向。它的工作重点从纸钞转变了。转变为数字货币 E - krone 项目的研发。它打算发行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将其作为储备货币。并且希望本国货币逐步实现数字化。
然而,区块链以及数字货币的概念在技术方面和密码评估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所以,要持续对相关技术进行跟踪研究。丹麦央行希望借助数字货币提升金融效率并降低成本,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技术的稳定性问题以及安全性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关系
区块链技术对数字货币的发展影响重大。比特币这类加密数字代币是以区块链为核心的。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所长姚前指出,要将数字货币与比特币、区块链区分开来。这意味着,区块链只是法定数字货币可选择的技术之一。
需要分别分析区块链的哪些技术特性、模式以及架构适合法定数字货币领域,哪些不适合。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特性对于以法定数字货币为基础的支付工具来说,具有设计方面的参考价值。不过展望未来,法定数字货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依据经济生活的实际需求来选取技术,区块链只是一个有帮助的参考,并非是唯一的方案。
你觉得未来的法定数字货币能否将传统货币完全替代?请点赞并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