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期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麦肯锡共同推出了《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这份报告为我们清晰描绘出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景象。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其中的重要趋势。
高速增长浪潮
当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处于发展的快速道路上。根据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乘用车市场规模会超过8000万台。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50%左右。这意味着将近4000万辆会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欧洲等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持续加大。消费者的接受度也在迅速提升。这推动着市场的高速扩张。
整体发展速度很快,然而各个区域的发展差异越发显著。举例来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普及速度特别快,政策给予的支持力度很大,消费者的热情也非常高。可是某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问题受到限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相对比较慢。这体现出不同地区在技术、政策、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差距。
中国消费力量
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到2030年时,中国消费者会将智能化功能视为常规配置,并且会更加看重基于智能化能力的个性化场景,一些车企能够依据消费者的驾驶习惯、出行需求等,定制专属的车内功能与服务 。
在海外,智能化功能不断普及,欧美消费者对智能化功能的需求大幅提升,以前欧美消费者更关注汽车性能、外观等,未来他们会像中国消费者那样,对智能驾驶、智能互联等功能有更高期待,这促使车企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智能化水平。
智能技术下沉
智能驾驶技术不断进步,生成式AI技术也不断进步,它们有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大规模的迭代,这使得各类高阶智能化功能不再只出现在高价车型上。原本价格在25万元左右车型才有的配置,未来会出现在价格15万元左右的车型上。
这对消费者是个好消息,消费者能用更低价格享受到更高级的智能化功能。对车企来说,车企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车企要把高端技术普及到更多车型,车企以此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供应链差异化
全球汽车供应链正在发生转变,从“全球标准化”转变为“区域差异化”。各个区域消费者的需求并不相同,汽车企业需要对供应链做出调整,以此来适应本土市场。以中国为例,消费者更加看重车辆的智能化以及性价比,汽车企业便会在供应链方面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以及采购工作。
与此同时,虽然供应链格局发生了改变,但是全球汽车供应链的跨国合作依旧存在。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整车相关供应链上做到完全自给自足,各国之间还是需要在技术、零部件等方面展开合作,以此来达成资源的最优配置。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速度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新能源车企,会在已有的领先基础之上,持续迭代两到三代产品。
比亚迪、蔚来等汽车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推进产品升级工作,进而推出了续航里程更长的车型,以及智能化程度更高的车型。这种持续不断的创新行为,不但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而且还可以带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中国市场集中化
中国汽车工业持续成熟,中国车市发展会渐渐向成熟汽车工业市场靠近,前十名车企的市场份额有希望突破90%,这表明市场会愈发集中,头部企业的优势会更显著。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汽车市场会出现更多的兼并收购以及深度合作,企业通过整合资源,扩大规模,进而提升规模效益,改善盈利状况,就像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实现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大家思考一下,到2030年时,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当中,哪一家有最大的可能性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展开讨论,不要忘记点赞以及分享本文!